本文转自:齐鲁晚报
□沈馨雨
从舞台走上银幕,由于艺术媒介的转换,《戏台》获得了全新的空间叙事可能。电影充分利用视听语言的优势,突破了话剧布景的相对平面化。陈佩斯以插科打诨的文戏而著称,拍起武戏来也毫不含糊。影片开场是酣畅淋漓的战争场面,从城墙根到街边茶铺,从梨园剧场到戏班子后台,实景化的场地搭建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。
话剧《戏台》的剧本已经打磨了十年,搬到银幕之上,陈佩斯对于电影节奏的把控依旧到位,情节紧凑,环环相扣。随着五庆班进京,洪大帅攻城,讲究“戏比天大”的班主侯喜亭、溜须拍马的墙头草徐明礼、爱好听戏的包子铺伙计大嗓儿、狂热戏迷六姨太等角色粉墨登场,人物交织,互相推动,矛盾汇聚,层层加码,台上大戏尚未开场,台下已经看点十足。由于性格底色接近又是老乡,大帅和大嗓儿竟意外地投缘,大帅点名要大嗓儿上台演霸王。随后清醒过来的金啸天也上妆准备表演,后台“真假霸王”的错位更将矛盾推向高潮,情节扣人心弦,尽显剧本的深厚功力。
在剧场中,为了让台下的观众看清台上的一举一动,演员表演讲究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和外放的情绪流露。影版《戏台》的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与话剧一脉相承,演员们念词抑扬顿挫,台词掷地有声。陈佩斯和杨皓宇分别饰演五庆班班主和戏院经理,演出了小人物的世故与无奈。黄渤饰演的大嗓儿,其草根气质与角色浑然天成,憨态可掬又充满生命力。姜武塑造的洪大帅,既跋扈专横又有直率鲁莽的特点,表演上层次分明。余少群自《梅兰芳》后再扮青衣,饰演京剧名流凤小桐,从身段到唱腔都透着专业的“戏曲范儿”,风采依旧不减当年。
诚然,影片存在些许不足,如部分喜剧桥段稍显陈旧,对六姨太等角色的塑造也流于刻板印象。然而瑕不掩瑜,《戏台》基本上实现了从舞台到银幕的华丽转身。
(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)